无意间发现有个声讨谁谁谁卖的八斩刀不正宗的帖子,随便说两句。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孩子们,往往觉得“存在即合理”“祖宗的东西才是正宗”,殊不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每个时代的东西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约束。 引申开来讲最具争议的谁谁谁的咏春是正宗。叶问当年在佛山和在香港教拳,流程和内容都大相径庭,或由于生活所迫(需教拳为生,为了留住更多的学生),或在实践中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或因地制宜(适应当地人的生活观念),亦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暂时不论。 功夫无非是“守,破,离”三个阶段,尚未精通必须“守”,即师父教的东西,精通之后开始“破”,修改不适合自己的地方(错误的,身体条件限制的,和自己理解有冲突的),而后是“离”,小说中“无形的状态”。 无论你学的是哪个支系,好好练就是了,但是不要固守,多吸收别的好的东西,少说拳,多练拳。师父个人的理解是会很大程度改变咏春的方向的。梁挺系的很能打,很多招式的练习;梁相偏软,更注重听劲;佛山咏春保留了很多好的招式在现代咏春里都被去掉了(可惜大多人空有其形)……我师父喜欢用笑傲江湖里华山派“剑宗”和“气宗”去比喻,当然我无意贬低任何流派,只是想知道,你学的到底是功夫,还是咏春?咏春难道等同于“木人桩”“六点半棍”“黐手”这些名词么? 回到原来话题,谈谈时代的局限性。 材料:两百年前冶金工业不发达,金属材料的性能远不及现在,制造的水平也完全依赖于锻造者的水平,现在市面上随便找一把T10烧刃的刀子,强度和韧性都可能优于那个时代,更何况是大量特种合金的出现(SKD11,D2,440ABC等等),高精度的热处理流程控制。 使用: 刀的出现一定是为了使用,当然也有艺术性同样高的唐刀,但只要用,再好的刀都会损坏,这也是唐刀这种高成本刀被淘汰的原因之一,损坏就需要更换,所以注定了不会有精致而高成本的刀。 观念:个人的理解对于刀的变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年八斩刀主要用于水上对搏,需要格挡和刺的用途,于是求轻巧,只有前端开刃,不需要很高的硬度,却要求一定的韧性,护手有实际作用,所以绝对不会用铜合金。 所以我想说,只有真正用刀的人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心目中的八斩刀。 于是有了以砍和切为主的宽头重心靠前的样式,于是有了黄铜的护手,于是有了以刺为主的尖刀样式,于是有了让重心后移的血槽,于是也有了便于销售的“八斩刀”,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选择你心目中的八斩刀就是了。 最后谈一下我心目中的八斩刀。 A)实用看来是不会有机会了,所以更多的是把玩和练习,所以我会选择性能均衡易于保养的材料。 B)刀身的长度在翻转刀时为一斩,即刀尖不超过手肘 C)护手圆润,翻转动作时流畅 D)刀柄和刀身是一体的而不是焊接的,这是出于强度考虑 F)刀柄和刀身有一定夹角(约10~15度),便于刺的动作 G)用于练习的一定不需要开刃 H)用于砍的刀要有一定重量,用于刺的刀要轻巧不会牵拉手臂 I)热处理硬度57~58,保留足够韧性 J)重心合适 自上而下(对练,砍,刺) [attach]39056[/attach] 手柄在到中间的情况一般出现在直柄的刀中,目的是将力严轴向传递给手臂的桡尺骨。 从结果上来说刺的力学传递就是要轴向传递给桡尺骨,使刀成为手的延伸。 为什么我偏爱有夹角的曲柄设计?直柄在做刺的动作时很难打直,个人觉得不舒服,且遭遇抗力时主要靠握力和护手前端固定。曲柄打直较自然,且可用手掌大鱼际作为支撑,实际力的传到任然在刀的轴线。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籍网 ( 苏ICP备15516733号 )
GMT+8, 2024-12-22 09:44 , Processed in 0.0522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