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网

古籍网 古籍网 杂谈 中医古籍 查看内容

浅说我在用中医治疗附睾炎的经验体会

2019-5-22 08:40| 发布者: 管理员| 查看: 309| 评论: 0

摘要: 我治疗附睾炎的经验体会前言:此病是个小病,医生也不以为然,因为死不了人。此病容易复发和感冒一样的病,因为感冒这次治疗好了,谁也保证不了以后不感冒。此病很痛苦因为涉及到生活的质量和传宗接代。此病不容易治 ...
我治疗附睾炎的经验体会
前言:此病是个小病,医生也不以为然,因为死不了人。此病容易复发和感冒一样的病,因为感冒这次治疗好了,谁也保证不了以后不感冒。此病很痛苦因为涉及到生活的质量和传宗接代。此病不容易治疗所以病友压力都很大,对生活和工作情绪不高,造成悲观导致痛苦。其实此病真没什么,我认为在思想上把它看成是感冒,积极治疗,注意生活习惯,心态积极这个病一般在1个月内症状好转,3个月减轻到不影响生活工作,6个月-12月彻底治愈。
为什么小满来了容易上火,湿气重?中医说,这些食物下火和祛湿
很多患了之后,总以为这是一种普通的炎症,随便买点抗生素自己进行治疗就好了。殊不知,附睾炎多由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致病菌从男性尿道口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造成的一种炎症。其他的致病因素也较为复杂,病情严重,累及器官多。除附睾本身发病以外,患者一般都合并有尿道炎、前列腺炎,更有甚者还有腮腺炎。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抗生素很难进行全方位治疗的效果。
  所以,治疗附睾炎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自行乱用药不仅达不到治疗附睾炎的效果,可能还会造成细菌抗药性增强,影响其他部位炎症的痊愈。抗菌素、止痛类药虽然能够缓解附睾炎带来的疼痛,服用起来方便,但是治标不治本,长久服用更会让致病菌产生耐药性,长期疗效不佳,服药量过多时副作用也大。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抗菌素这个“杀手锏”失灵的时候,只能走另一条路去治疗附睾炎了,就是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和调节,改变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去除导致的因素,重新恢复提高机体自身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根治附睾炎。
什么是慢性附睾炎?
中医治病的原理不是简单的消炎,其实慢性附睾炎根本就是受西方医学的歪曲了,不应该定义为炎症,导致现在随便找个土代夫也敢给你开点消炎药说能治慢性附睾炎(急性附睾炎除外)。慢性附睾炎是因为内脏功能紊乱导致内分泌失调导致体内湿热过盛,或者附睾病变导致附睾环境失常导致瘀滞硬结,慢性附睾炎用消炎药根本是驴唇不对马嘴,用消炎药只能消炎但是无法化瘀和散结,有什么用?只有将体内液体环境调整好附睾炎才能不治自愈。而这只有中药有这个能力,所以治慢性附睾炎只能通过中药调理,加上配合注意饮食、作息才行。关于消炎化瘀:打个比方一个潮湿晦暗的屋子里面发霉长了霉菌,X医的抗生素直接作用杀死了霉菌,可是由于环境阴暗潮湿,霉菌又重新繁殖,导致无法彻底治愈。

附睾炎由急性转为慢性的一个重要区别特点是:附睾硬结。慢性附睾炎多位于附睾尾结节,附睾尾结节说明已经进入慢性期。 
经抗生素或者中药解毒治疗后,只能说明细菌被杀死,但经细菌侵害的病变细胞组织不可修复,经常出现血瘀团,所以再抗生素或者中药解毒的治疗已经无效,留下病变体,就是硬结中医叫子痈或者痈。 
硬结是由于炎症(细菌)感染破坏了正常组织的细胞,导致血流不通畅。硬结是淤滞导致具体说说。 首先说瘀滞就是阻滞不通的意思,瘀滞是“气滞血瘀”的简称。表明体内气机不畅,血行受阻。中医认为,血的循行由气推动,气与血互相影响。可由肝郁引起气滞,气滞引起血瘀;亦可由血瘀引起气滞。用白话讲就是体内太热,蒸发人体内的津液(体液、包括血液),到一定程度之后体内的津液就少了,血稠了,血液循环自然就不畅通了,也就是瘀滞了。为什么体内热,一个是虚导致的,阴虚火旺。再就是炎症,发热导致。还有一种淤滞就是寒淤,寒导致堵,堵就会疼。俗话说,痛就是不通,通了就不痛

医院医生往往长期使用泻火去毒的中药或者抗生素治疗,这样容易伤肾,比如阳虚,越用就会越虚,因为凉药毒药太多。慢性附睾炎兼顾“瘀症”、“虚证”,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不可偏废一方,要两者兼顾。如果在治疗时偏重于化瘀,由于在化瘀的过程中会产生“破”的效果,因此,必定会加重“虚证”的发展。同理,如果只偏重于补虚,则会加重瘀滞。这就是慢性附睾炎炎难以治愈的原因,通常情况下,无论用化瘀还是补虚的方法,在短时间内都能感觉到治疗的效果,一旦停药,病情就会复发,甚至加重,就是这个原因。还有一些医生把化瘀和补虚人为的分成两个阶段,这样的做法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籍网 ( 苏ICP备15516733号  

GMT+8, 2024-12-23 17:10 , Processed in 1.4902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