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粗粗的谈一下中医 近些年来,发现很多人在对中医思想认知中是有很大偏颇的,这种偏颇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崇尚仲景而贬后世诸家的,也有主学一家之后,而对其他流派大肆灭杀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在一个没有媒体的年代,一个大夫能够在当世名震天下,成为一代大医家是极不容易的,无论是扁鹊仲景,还是东垣丹溪,无论哪一位中医大家,气实力都是极其强大的,说句实话,以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的水平,是没有资格蔑视他们的。那又为什么有很多名家会被批评呢?是我们后世人无病呻吟嘛?这自然也不是,而是我们后来的大夫在用了一些名家的方剂之后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就开始了对这些名家的批评。那么为什么这些名家的方剂理论,到了我们手里会很不好用呢?是这些名家水平有问题嘛?其实并不是,更多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要想解开这个原因,我们是需要了解一下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的。 在中国古代,著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医书,不仅仅无利可图,还会浪费大部分的精力,所以古人著书,基本上都是惜字如金的。在这一点上,又以《难经》、《伤寒》、《温热论》更是如此,谁也不愿意浪费一个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针针见血的。我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这是因为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古代医家是不愿意在写书上废话的。这也就决定了一个问题,前代医家已经论述的很清楚的,没有疑问的医学问题,后面的医家就不会再过多赘述。不像我们现代人写医学著作,这个地方抄一点,那个地方抄一点,就是几十万字,数百万字,但在这百十万字中却没有一点是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是自己的临床上的真知灼见。所以像扁鹊那么大的医家,其《难经》也不过几千字,像仲景这样的圣人,伤寒不过薄薄一本,而清代第一名医叶桂,更是连《温热论》都是挤时间口述由弟子完成的几千字,再也其他理论著作。真正的大医家,都忙得很,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像我们一样,天天码字,像吴鞠通,在成名之前还能写写温病条辩,但成名之后,整天累如狗,可没有我们这个闲工夫。 基于这样的现实,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医大家的著作是有历史脉络的。刘河间不是单纯的刘河间,是继承仲景孙思邈等汉唐名家思想基础上的刘河间,刘河间的书是对伤寒继承之后补充的伤寒之外的思想。李东垣、张戴人,叶天士,吴鞠通,等等等等,很多时候都是对前人的补充和对当时时弊的纠正。以刘河间来说,河间出世之前,当时比较盛行的是仲景方和局方,在局方的影响下,温补成弊,就是学伤寒,也是偏于温派的伤寒。这个风气得流行,必然会造成很多人被温药毒害,加上天性温病,时气温燥,毒害人间。这就必然会催生出一些名医大手,补充伤寒的不足,纠正时弊,所以刘河间的出世和成名是历史的必然,其很多方药本身就是纠正时弊而生,必然会比较好用,良好的疗效必然会奠定他一代大医的身份。但我们一定要知道,刘河间是中医传承中的刘河间,而非单纯的刘河间。 刘河间虽然因用寒凉纠正当时时弊而成名天下,却不是仅仅会用寒凉药,对于张孙之方,前人经典之说,其基本功也是相对扎实的,只是这些前人已述,河间已没有必要去赘述而已。但我们很多人在学河间的时候,往往却只看到了河间的书,却忘了《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在《伤寒论》《千金方》等前人基础上对临床的补充,视河间书为宝,而至河间之前的名家于不顾。特别是在刘河间名满天下之后,加上张戴人和朱丹溪等河间派大国医的影响,很多人风靡刘方,以至于像局方一样成毒,毒害天下。寒毒日深,温药当行,就有了张景岳。中医历史寒温之争由来已久,温药毒性的久了,出寒药大家,寒药毒害的久了,出温药大家。以此纠正时弊,非医之过,多是一种学说过剩之后,偏颇所致。在古代,真正的中医大行家,基本上都是温寒药用起来皆为能手,以温药名满天下的李东垣照样创立了普济消毒阴,以凉药成为温四家之一的吴鞠通照样麻黄附子细辛汤犹如神助,绝不仅仅是用自己所补充的那一点医学临床理论见解。医贵以中正,中庸,哪一个偏颇了,都要害人。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古籍网 ( 苏ICP备15516733号 )
GMT+8, 2024-12-23 16:41 , Processed in 1.7803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